儿童早期干预的4大误区一定要避开,别让错误行为耽误了宝宝成长

 前沿君   2024-01-17 03:15   0 条评论
九鼎私域 九鼎私域

提到儿童早期干预,你会想到什么?有的人会联想到早教,有的人会联想到儿童康复,其实关于早期干预的概念,很多人都存在着一定误区。

“飞机手”、“尖足”、“头后仰”、“打挺”、“肌张力”这些词,曾是育儿圈里的“虎狼之词”,在一些家长看来它们就等同于发育异常。有人根据表现上网一查,有的提示脑瘫,有的提示发育落后,家长不淡定了,一些妈妈甚至会因此抑郁。

所以在2023年的公益直播收官之战中,儿科主任刘维民专门为家长讲解了有关儿童早期干预的误区,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正确认识它。

1

儿童早期干预≠康复训练

当孩子有一些高因素时,家长总是把早期干预理解为康复。早期干预涵盖了方方面面,比如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、睡眠管理、科学喂养等等。

康复指的是孩子已经发现功能异常,或者姿势异常或者落后比较严重,孩子需要一个功能恢复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确实需要一定强化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但是我们的绝大多数孩子,虽然有高危因素,但不代表他会发展成为脑瘫或者智力低下等情况。当然,不管发生的概率是多少,发生到自己孩子身上那就是100%,早期干预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不让这个概率在自己身上发生。

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定期评估,评估不同阶段的发育情况。在评估的基础上,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对能力进行促进,这个促进过程可以在家庭里完成。

2

儿童早期干预≠做被动操

一些家长认为早期干预就是给孩子做被动操,而忽略了亲子互动,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。如果家长动作刻板,只是机械地帮助孩子训练,像物件一样翻过来翻过去,看似动作很熟练,但不利于孩子发展,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,有时甚至会因为孩子的抗拒而误认为肌张力高。

干预的过程中,尊重孩子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。不管是发育正常还是异常孩子,都要遵循这个理念。比如给孩子做头控训练的时候,他因为能力不足需要家长给予一些辅助,在辅助的过程中,家长一定要和他有交流互动,让他配合家长去尝试将头努力抬起来。

早期干预要渗透到养育的方方面面,比如在给孩子换尿布时,一边抬脚一边和他说话:宝宝,抬抬屁股,我们来换尿布了。交流互动的过程不仅能提高亲子依恋关系,还能激活孩子的镜像神经元,促进言语认知等能力的发育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3

环境的压力,不适宜孩子能力发展

我们知道,不适合的声音或光线,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。一些有压力的治疗环境,也会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不安全感,从而让他不敢去外界进行探索,反而影响他的发展。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养育环境,比如妈妈的敏感和担心,当看到孩子有一些看似异常的表现时,就会反复去验证自己的看法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比如父母觉得孩子视听不好,就会反复机械地让孩子对视。没有需求下的互动,缺失了互动的本质。而这种机械的行为,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,从而产生回避行为。

曾经就有妈妈咨询:为什么孩子和老人对视互动很好,对我反而没什么对视。来自父母的焦虑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育,阻碍他进一步跟外界的探索。

4

不能依赖某个姿势判断为异常

孩子的发育需要结合病史进行综合评估,如果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,其他发育也都挺好,仅仅是在哭闹或敏感状态下表现出来肌张力增高,我们需要分析更多的原因,而不能轻易诊断为脑损伤。

临床中遇到一些宝贝因为喂养问题出现了体位敏感、抗拒或发育落后,被理解为由脑部问题导致,进而给予了一些不必要的康复治疗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qianyanma.com/441.html
版权声明:项目均源于互联网, 前沿君 无法审核全面,如有违规,请联系我们删除!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